剛出爐的面包,松軟噴香;
剛蒸好的饅頭、包子,柔軟細膩有彈性;
……
這背后都少不了一道原始的面食制作工藝:發面。
發面是酵母菌在適當的溫度、濕度等條件下,利用葡萄糖等單糖(在各種酶的作用下,由面粉等原輔料中的淀粉、蔗糖等轉化而來)進行繁殖,同時釋放出二氧化碳氣體,此時面團的體積會膨大,就“發”了起來。
這就是面包、饅頭以及各種發面制作的糕點中密集氣泡的來源。
除此以外,一些發酵過程中產生的代謝產物(如胞外多糖)[1],還可以提高面團的彈性、增大面團的體積、降低面包芯的硬度,讓面包饅頭更松軟適口。
“死面”與“發面”是相對的概念,也就是不經過發酵的面團。
這類面團,即使經過蒸制和烘烤,體積也不會膨大,在日常生活中,面條、窩窩頭、蔥油餅、餃子皮等等都屬于“死面”。
與發面食品“松軟香甜”的口感不同,“死面”的風味更多依賴于“環境”(如拉面的湯汁、餛飩和餃子的內餡兒)。
很多人可能要問了:那“發面”和“死面”,哪個更有營養?
老人常說的“發面對身體好,死面對身體不好”,是真的嗎?
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從3個方面來解答:
Q1:發面比死面更有營養、易吸收嗎?
發面確實會略比死面更有營養一些。
天然酵母發酵的面食,不僅增加了營養素(如含有種類更加豐富的氨基酸),而且提高了某些營養的消化吸收率(如面團中大分子的淀粉轉化為簡單糖類)。
同時也消除了一些抗營養因子,如促進內源性植酸酶對植酸的分解[2],提高人體對鈣、鋅等礦物質的吸收利用[3]。
Q2:為什么有些人吃了死面會不舒服?
因為沒有經過發酵的面,有更多的“面筋蛋白”(麩質蛋白)。
面筋蛋白是在揉捏面粉的過程中,麥醇溶蛋白、麥谷蛋白與水結合形成的產物[4],是“乳糜瀉”的重要誘發因素之一。
這類蛋白,有些人吃進去會產生腹痛、腹瀉的情況。
面團的發酵,除了酵母菌參與發酵之外,往往還有其它微生物的參與。這里我們必須提到發酵過程中的另一位“功臣”——乳酸菌。
在發酵的過程中,乳酸菌能夠協助分解一些不利于消化甚至可誘發疾病的物質,如面筋蛋白(麩質蛋白)。
Q3:糖尿病人可以多吃死面嗎?
不論是發面還是死面,糖尿病人都不能吃太多。
“發面”還有一個優勢——通過發酵增加的體積促進“飽腹感”更早到來,阻止我們吃下更多的碳水。
凡事總有兩面性,發面“部分代替”了人體的消化功能,可能使我們食用發面后,血糖上升速度更快。
當然,這并不是說,死面對糖尿病患者來說,就一定是“安全”的。
因為相同體積的發面和死面,死面的量更多。吃太多主食對糖尿病患者來說,并不是好事。
總的來說,相比死面,發面確實在營養上有一些優勢,但不管是死面還是發面,都是主食,都不可過量食用。
“養胃”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我們針對“增強和改善消化能力”的“養胃”做一個分析。
吃“發面”實際上是吃經過微生物“消化”過的面粉,也就是把一部分“消化”的工作“外包”給了微生物,同時還獲得了更多種類的營養元素以及更出色的風味。
但死面的消化過程,也可視作是一種維持消化機能的鍛煉。
從消化的角度而言,常吃發面的人就仿佛經常進行短跑,常吃死面就類似于長跑。
前者能夠在更短的時間內獲得滿足,但后者能夠在更長期的活動中保持“耐力”,而這種耐力一定是通過短跑的訓練不能獲得的。
常吃發面能“養胃”是一種錯誤的認識,建議最好保持發面和死面混搭食用,不只鍛煉“短跑”的爆發力,也一并鍛煉“長跑”的耐力。
最后,還想提醒一句:吃發面要盡量少選那些加入過多油、鹽、糖的種類,也不要一次性大量吃,以免加重消化負擔,這也是“養胃”的奧秘。
文章來源:騰訊醫典,若侵權聯系必刪!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