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標準的起草團隊陣容強大,匯聚了衛健、標準審評,以及臨床醫學、公共衛生管理、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多領域的專家學者,同時聯合了省 / 市三甲醫院、縣域醫共體總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各級醫療機構的百余名專家。他們參照慢性病及重大疾病的相關指南與文獻,共同設計出慢病醫防融合分級診療的機制框架、管理機制、服務團隊、全程管理及支撐平臺,為我國慢性病防治提供了標準化且可復制、可推廣的解決方案。
四大開創性突破:構建醫防融合新模式
該指南實現了四大開創性突破,構建了全新的醫防融合模式。在破局醫防分割方面,其建立了三級權責體系。傳統醫療與公衛分離的格局被打破,創新性地推出 “三高共管、六病同防” 整合框架。這一框架明確了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的功能定位:縣級慢病管理中心承擔疑難重癥診療與質量控制任務;鄉鎮(社區)管理站負責落實 “三高” 協同診療與雙向轉診工作;村管理室則執行篩查隨訪與健康宣教職責。最終形成了 “預防在基層、治療在專科、康復回鄉鎮(社區)” 的閉環管理體系。
首創"1561"模式,建立數智化管理體系。通過"1個機制框架、5類服務團隊、6步管理流程、1體化數字平臺",實現防治流程標準化。
一是指管理機制,在醫共體框架下建立"中心-站-室"三級管理網絡;五是指服務矩陣,組建家庭醫生、多學科專家、專科診療、專科聯盟、遠程醫療五類團隊,構建國家-省-市-縣-鄉-村六級遠程服務網絡;六步閉環流程包括制定"篩查確診--風險評估--制定干預方案--干預--隨訪--再評估"全周期操作規范;最后的一是指建設一個數字孿生平臺,打通各級醫療數據接口,實現電子健康檔案調閱、電子處方流轉、醫保直接結算和智能隨訪功能。
采用"實踐-理論-實踐"的科學方法,建立創新研制路徑。該指南編制團隊深入基層一線調研學習,歷經四個階段研制迭代模式:
問題導向調研:開展32場基層調研,形成核心問題清單;
理論框架構建:召開8輪跨學科研討會,引入群醫學與價值醫療理論;
多域試點驗證:在多個地區開展差異化驗證;
權威審定:嚴格按照團體標準規定的內容立項、論證、征求意見、答辯、審核等流程及相關法律法規和強制性標準的要求,在全國團體標準信息平臺正式發布。
突破學科壁壘,實現跨領域共識。該指南創新構建了"醫學 + 公衛 + 科技 + 管理" 四維協同體系,通過組建跨學科聯盟,打破臨床醫學、公共衛生、信息技術、衛生管理等學科間的知識壁壘,形成 "基礎研究 - 臨床實踐 -成果轉化- 政策指導" 四位一體的創新鏈,為醫防融合政策制定提供了循證基礎,標志著我國慢性病管理從單一學科主導轉向多學科協同治理的新階段,首次實現跨領域共識。
指南來自于實踐探索 專家稱可復制和推廣
該指南在市級醫共體的實踐中成效顯著,帶來了許多直接的變化:如推動簽約服務從"數量擴張"轉向"質量深耕";統一AI輔助診斷、遠程監測等數字化工具應用標準,促進醫療設備互聯互通和數據共享;通過標準化健康管理,讓優質醫療資源可及性提升,使高血壓服藥率和高血脂、高血糖等規范管理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參與編寫、評審的相關部門專家對此項指南給予了高度評價:
通過標準化手段推動醫療資源重構,為"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型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解決方案;
該標準的實施,將加速形成"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診療新格局,為實現"健康中國2030"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該標準的建立將助力縣域醫共體高質量發展,長期運行會節省醫保資金,提升全民平均壽命,具有可復制、可推廣價值。
來源:新華網